大众常识网

驻村帮扶工作组带动困难村摆脱贫困,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新篇章!

春和景明,生机盎然。天津市武清区梅厂镇东陈庄村青翠的麦苗正恣意生长,村北的大棚疏密有致,忙完农活的村民在贯穿村庄的小河边架起了鱼竿。健身广场孩童的欢笑声、文化休闲长廊长者的低语声,与鳞次栉比的村舍相映成趣,勾勒出东陈庄村祥和美丽、独具魅力的乡村风情画。

“过去我们村是困难村,过去基础设施条件差,道路泥泞,没什么产业,天气稍一暖和村口的垃圾堆就开始冒味……多亏了三年前市里专门来了帮扶工作组,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有力带动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咱农民的生活真是好啊。”村民单雪强坐在文化长廊的木凳上,既喜悦、又激动。

2017年,在天津市委的统一安排下,东陈庄村迎来了来自市委宣传部的驻村帮扶工作组。工作组准确把握脱贫之“势”,精准推进扶贫之“事”,奋力帮助困难村摆脱贫困状况,倾心注力让东陈庄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谱写了新时代脱贫攻坚、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抓实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从哪儿入手?怎么了解实际情况?拿什么样的业绩取得群众信任?这些都是摆在驻村干部面前的考题。

“到东陈庄的第一时间,我们就意识到,一定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这个村脱贫攻坚的头仗来打,我们迅速安排部分帮扶资金到基建领域,协助村两委做好招标工作,扎扎实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东陈庄村旧貌换新颜,是让我们工作组值得骄傲的一件事。”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王宏勤一边翻看帮扶前的老照片,一边将现在的村庄面貌介绍给记者。

过去,东陈庄村道路泥泞,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的泥地让村民叫苦不迭,村里的电线在起风的时候摇摇欲坠,因为没有路灯,一到夜晚村里就漆黑一片,完全看不到小康的那些“光亮”。

三年来,东陈庄村主干、里巷街道道路硬化全部覆盖,电网改造全部完成,170盏环保太阳能路灯将乡村的夜晚照的格外明亮,文化休闲长廊和健身广场,一到晚上就聚满了人,邻村的村民也纷纷来这里跳广场舞、下棋、拉家常,一派祥和的风光映入眼帘,让村民真真正正享受到了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美好与和谐。

“帮扶干部明白贫困群众想要啥,积极为群众解决急事难事,必须得为他们点个赞。”驻村帮扶干部展现出的良好素质和积极的工作状态,赢得了东陈庄村老乡们的一致好评。

聚焦产业助力增收

“村庄无集体收入,村民年均收入不到1.7万元,村产业单一,村民主要靠种地和外出务工挣钱……”这是帮扶工作组刚到村里时,从镇上拿到的一手数据。

脱贫攻坚,提高村民可支配收入是“硬核”。工作组认识到,要想提高村民收入,调整单一产业结构,实践多元发展路径是一条“快速路”。工作组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为三个发力点,积极配合镇政府规划布局、协调资源、多措并举,与村“两委”共同谋划东陈庄村小康新愿景。

三年来,奋斗的画笔在愿景的纸张上逐渐勾画出高质量小康的轮廓:东陈庄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逐渐探索完善,年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农业实用技术全覆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显著提升。

如今,东陈庄村的优质葡萄种植、淡水养殖、猪牛羊畜牧产业布局清晰,在云雾氤氲的土地上,在枝叶并茂的林园中,在果蔬苍翠的大棚里,到处都布满了帮扶干部的足迹。他们倾心耕耘在小康的田野上,用资金、技术和信心,带动农民增收创收,用实际行动讲述小康路上的生动故事。

提振乡村精神风尚

晚饭过后,东陈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前来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农家书屋每月一次的读书分享会座无虚席,大家积极发言,交流读书感悟,分享读书心得,很是热闹。

“以前闲的时候,大家都是在家看电视或者打打牌。现在好了,没事可以到农家书屋看看书,或者到健身广场上跳跳广场舞、溜达溜达,甭提多充实了!”村民靳书田说到。

“脱贫不光要看面子,更要靠里子。”这是工作组驻村第一天就立下的座右铭。驻村后不久,驻村帮扶组就指导并帮助村里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里子”的建设,也贯穿了帮扶工作的始终。

除了读书会,文明实践站还通过特有的学习宣传服务队、互帮互助服务队、文化健身服务队和文明风尚服务队四支志愿力量,坚持思想引领、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润物无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邻里乡间形成了友好互助、文明相敬的精神风貌,树立了东陈庄村“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的小康新风。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疫情的冲击不会阻挡我们必胜的决心与信心,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用我们最坚实的力量,保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东陈庄村这个困难村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建设成为高质量小康村庄!”王宏勤说。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