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常识网

双减政策指什么?双减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双减,网络用语中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具体指全面压减孩子作业负担,还需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一减轻作业负担,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政策指什么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11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坚决杜绝地铁、公交站台等所属广告牌、广告位刊发校外培训广告。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同年7月出台“双减” 政策。数据显示,睡眠令+双减政策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睡眠时间增加2小时以上的达到9.41%;增加1到2小时的达21.66%;增加0到1小时的达28.88%。
双减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在保证学生学业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实现“双减”目标,首先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实现作业提质减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是育人,是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均应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下进行,才可能落实课程目标。

其次,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了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的基本路径与策略:

一是以知识为线索创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习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并获得知识,同时体验、经历获得知识的学科思想及方法;

二是迁移应用,也就是教师要再创设一个新情境,让学生调用已掌握的知识,并利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体验的思想与方法(即学科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完成新任务,做到学以致用。经过这两个环节,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掌握了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的基本路径与策略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一是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形成的学科能力以及具备的核心价值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梳理出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必备知识和掌握的程度;

二是分析教材,既要梳理出知识结构体系,又要挖掘出学生习得知识时需经历的过程与方法;

三是分析学情,对学生习得知识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有一个精准的判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以后,教师就可以制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了,然后依据教学目标再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也是评价任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保证学习活动、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即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技术。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如何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实现作业提质减量呢?首先,教师设计作业要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可以将作业分为基础类作业、综合类作业和反思类作业三种类型。其中,基础类作业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综合类作业侧重于应用学科思想与方法,反思类作业侧重于拓展学科思维、开阔学科视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课型、内容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作业进行设计,要确保每个类型的作业都要有梯度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要掌握作业设计的方法,提高作业质量。设计基础类作业时,首先要梳理出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必备知识,设计基本层面的知识问题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调用单个知识点即可解决的任务。设计综合类作业时,要以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为切入点,在情境中设计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应用性任务。设计反思类作业时,要以拓展学生学科思维为目的,设计能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剖析原因,系统总结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等的任务。

再其次,列出负面清单,减少作业量。教师要杜绝设计以下类型的作业:机械、抄写类作业;重复类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不一致的、无挑战性的、无思维含量的无效作业;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偏、难、怪、繁类作业;惩罚性作业。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农业政策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