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500亩田种的都是一季稻,今年全部改成双季稻。目前已集中育秧30亩,秧苗在田里10多天了,如果天气好,最早4月10日即可开始抛秧。”4月2日,在湖南双峰县井字镇黄牛峰村,飞腾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楚南站在水田边向记者介绍。
井字镇是双峰县的产粮大镇。为贯彻落实省、市、县三级有关稳定粮食生产的相关会议精神,提升粮食产量与产能,井字镇党委政府按照全镇粮食生产“一盘棋”思想,成立了春耕生产班子,坚持统一调度,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层层发动,营造大抓粮食生产,扩双增面不抛荒的氛围;抢农时、抓进度、促落实,班子成员包干、专业技术员指导的方针,把抓好春耕备耕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通过努力,今年全镇双季稻面积有望较去年0.63万亩的基础上“翻一番”。
翻一番,多出来的双季稻面积来自哪里?井字镇党委书记赵向阳给记者算了笔账:“主要来自‘单改双’,即一季稻改双季稻。同时,我们压实镇村干部责任,不放过任何可以耕种双季稻的田土,对撂荒的田地实行零容忍,撂荒5亩以上,对村支部书记和联村工作组组长实行问责;同时易扶后的宅基地、旧的废弃地、土地增减挂钩水田项目等,镇里将压实统一调度,组织农机示范户统一开垦、统一翻耕平整,并按就近原则流转给附近的种粮大户。”
“单改双”,有各项政策扶持,葛楚南这些种粮大户们都很欢迎,可小户们仍有自己的“顾虑”。4月1日,杨球村村支书葛增仁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沈立冬又一同来到了村民彭春辉家。“老彭,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单改双’是既定目标,要请你多支持。”二人不紧不慢地和彭春辉开始聊嗑。“书记,我都72岁了,种双季稻,累啊!”彭春辉的儿女都在外地务工,他觉得自己种双季稻体力跟不上。葛增仁赶紧回道:“那早稻由村里安排种粮大户来代种,晚稻还是你自己来种,如何?”彭春辉一听,高兴地连连说“好!”
在镇政府的推动下,仅“单改双”今年全镇就增加了双季稻种植面积近0.5万亩;同时,原本撂荒的、农户不愿种的、新开垦的农田正以加速度向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流转集中。
白碧村是该镇种植双季稻最早的村之一,也是该镇双季稻示范基地。全省种粮大户刘育平的2000亩双季稻种植基地大部分位于该村。“去年只有1800亩,今年新流转的200亩是政府安排的。”刘育平坦诚道。
在莲塘村,通过连日的入户摸排统计,该村今年的双季稻面积可由去年的200多亩,扩增至430多亩。“除了上级政府和单位规定的的各种奖励外,村里还将为种双季稻的农户提供免费的晚稻种子和防治。预计村里将为此支付近6万元。”虽然村里并不富裕,但为稳定粮食生产,莲塘村村支两委很大方。
为了抢农时,葛干明和联村工作组成员一边组织农机示范户对新开垦的水田进行集中翻耕、平整,一边在全村设了30亩集中育秧田。“为保证早稻的优质性,镇政府统一采购3万多斤优质稻种,并给每个村配备了一台桶式催芽机,且集中翻耕,集中育秧,让忙于务工的农户既不耽误务工,也不耽误春耕。”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果成介绍。
在刘育平的合作社里,一台足有60平米的密室催芽机异常醒目:“这机子可自动控温控水。采用机插秧盘,每次可催芽8000盘。催芽后,秧苗48小时以内就可以下田,一次可育秧近300亩。”在他的合作社里,旋耕机、插秧机、收耕机、打谷机、烘干机、打米机……应有尽有。
全程机械化提高了种粮大户们的专业性,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只有种的粮又多又好,才能赚的更多。如今在井字镇,通过农田流转和各项政策扶持,涌现出的种粮示范户一年比一年多。今年,该镇更是准备培养种粮示范户40人,为提升全镇粮食产量与产能,培育中坚力量。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