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贵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发出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号召,要求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乡土文化自信。
乡村是中华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根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坚定乡土自信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乡土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源于乡土的文化自觉、自醒,基于对乡土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人文品质和道德诉求,植根于乡土社会,源于乡土文化。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系列价值观念,如重农事、家为本、尊尚礼、和邻里、勤持家、补丰歉等,都是人文精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都是中华传统美德。儒家文化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不仅维护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良好秩序,在当今社会仍然具备强韧而持久的生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乡土文化不仅起到孕育者作用,还发挥了守护者作用。近代以来,尽管中国乡土文化屡次遭受磨难,但其文化精髓并没有丧失,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并在新时期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我市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春节民俗年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兴起,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争先前往的旅游地,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市各地不断涌现。因此,我们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乡土文化自信贯通起来,以乡土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推进乡村伦理文化振兴。乡村伦理文化是乡村治理的灵魂。伦理文化是引导乡村风气和凝聚乡民人心的不可替代力量,是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撑。基于乡村社会的文化特点,通过深入挖掘伦理文化,积极发挥乡规民约、道德规范等的约束作用,进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自治体系。
加快乡村生态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引领。建设美丽乡村,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几千年的乡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形成了村民共同遵守的生态道德,融入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生态道德、生活习俗等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有助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加快乡村生态振兴。
融合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文化创意可以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比如,文化创意可以与农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可以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观光园、乡村文化生态博物馆、艺术村、乡愁馆等;可以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竹藤编、民族刺绣、工艺品生产等;可以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来说,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巨大,效益显著。
大力加强乡村文化供给。文化供给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条件。文化是重要的民生。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不仅要大力改善经济条件,还要加强文化供给,活跃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城市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生活来说,乡村文化设施比较薄弱,文化活动相对匮乏,从城里回归的年轻人生活不习惯、不适应。因此,增加文化供给、丰富文化生活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乡村文化振兴既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的战略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必要保障,必须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作者系铜仁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