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常识网

联想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央视和人民日报都为什么痛批联想)

文中还是用“某想”吧,不然弄不好一会儿文章就没了,大家多多体谅。

这两天有很多小伙伴让我说说某想的事情,作为一家年销售额4000亿,世界排名150位左右的巨型企业,居然能把口碑弄到这个地步,也算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奇观了。确实值得说说。

按照习惯,这种企业,如果盯着那十几亿几十亿的“小数目”,有点小气。我们从某想三十多年的发展脉络出发,捋一下他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本文力求客观不带情绪,也希望大家能客观看待这事。

1、三次飞跃

某想的历史倒是不复杂,在1984年,当时电脑(那时应该还叫微型计算机)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渐渐开始家庭化普及了,当时国内很多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一群中科院的年轻人拿到了20万启动资金,在中科院的传达室成立了某想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公司主要领导(其实全公司也就11个人)来到了当时研究汉字系统的倪光南那里,弄到了倪光南当时在搞的汉卡系统。很多人说的国有资产转移,其实就是这部分,一会儿细说。

这里要解释两句,说说汉卡是什么。在1984年,电脑的运算存储能力都非常的弱,使用电脑必须对硬件非常非常节约。但是汉字的词库太大,当时电脑吃不消,于是倪光南给电脑做了个外挂,就是这个汉卡。

这个汉卡带了个词库,你打个“点”字,汉卡就从存储的词库里找到“点赞”这个词,显示在屏幕上让你选择,很多时候你就少打一个字了。这个功能现在看来非常朴实无华,当时可不得了,人工智能,自动某想了,“某想”这个词成为了公司的正式名字,一直沿用了几十年。

当年某想的汉卡获得了全方位的成功,一张卡卖4000(1985年的4000块,那时候我爸当教师,一年工资才几百块),利润率达到了50%。再后来发现攒电脑也很赚钱,干脆,就开始攒电脑。

某想电脑非常的成功,以至于在1992年,某想再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一等奖多多少少带有一些鼓励性质,表现出了国家的一个态度,攒电脑能有啥技术含量嘛,这都给奖,说明国家还是希望更多的企业都去研究怎么赚钱,哪怕你攒个电脑呢。

巨大的成功,使得某想再次实现飞跃,当时随着电脑功能越来越强大,汉卡的必要性已经渐渐地降低了。

在1992年得奖之后,1993年某想的电脑突然就卖不动了,大量的库存积压,以至于公司内部都产生了恐慌。之所以积压,就是因为那时国内可以组装生产电脑的企业多了很多,都是买零件攒,攒电脑也没啥技术含量,非常容易复制。

某想首先是降价,以前价格一直都是管制的,销售部门没有随意降价的权力,某想第一个跳出来打破了这个规矩。

然后是在销售上下功夫,首先把原来的直营店全部关掉,所有的某想电脑全部通过代理商出售,为了提高代理商积极性,给代理商大规模让利,直到现在,某想还是这个套路。

于是到了1994年,某想电脑出货一下子翻了三倍。

三次飞跃,一次是引进牛人和技术,一次是转型产品,一次是抓销售和树品牌。它自己从没搞过技术,一直都是通过借力打力和营销解决问题,很多小伙伴说某想不研发,它就从来搞过研发,搞了几十年高科技,其实一直都是个门外汉,怎么研发嘛,就跟一个初中生去搞科研一样搞笑,对,在科研领域,这个公司一直都是个小学生。

2、彻底割裂了研发

在1994年之后,某想看起来还是很风光,其实巨大的问题出现了。

如果是年轻的小伙伴,可能对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了解。在当时的电脑市场中,出现了一个怪兽级劫掠者——Wintel。

到了1993年,intel下场进入芯片组领域,很快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而微软在1995年推出的win95系统免费提供给电脑生产商,很快占领了操作系统95%以上市场。以至于这两家公司提供的软硬件在市场占了绝对垄断,被人们称为Wintel。

面对Wintel的气势汹汹,某想该往何处走,这时某想爆发了一次大分裂,倪光南作为公司总工程师,要求投入资金来做芯片研发,做为董事长的老柳不同意,最后在集团大会后,倪光南辞职了。离开了做了多年的某想总工位置。

具体的原因老柳说过,就是在Wintel的垄断之下,如果做芯片研发,就只能和对方硬碰硬。不要说那时的某想,当时欧美大厂一起上,照样被Wintel杀得人仰马翻,某想跟那些欧美大厂比起来毛也不是,根本打不过,打不过就加入嘛。

从现在来看,也不能说老柳的决策就是错的,不过明显也不是最优解。

也不是,最明显的是华为,任正非敏锐意识到当时欧美的产品对于亚非拉的第三世界老百姓太贵了,如果华为能生产出来欧美20%功能的产品,卖10%的价格,只要能卖出去,有了利润,就能滚动起来,慢慢生长,产品越来越高级。这也是为啥前些年大家不咋听说华为,因为它在非洲村里呆着,后来有了研发底子后一飞冲天。某想显然没这么高的战略眼光,而且这个过程赚钱太慢,不符合老柳的风格。

倪光南在离开某想之后,自己组建团队,开始进行方舟芯片的攻关。方舟团队要做的,是用方舟CPU,搭载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

但是这套系统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只考虑了研发,没考虑销售,这套东西根本不会有人去买,没人买就没法回笼资金,就没法进一步开发,国人总觉得研发出来就完事了,其实研发只是一部分,关键是能“卖出去”,这个就太难了,所以后来倪光南他们搞的那个系统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是被市场无情抛弃了。这些年大家关注下,有很多科研项目成果都是这样,花了大力气搞出来,市场上没人买,很快销声匿迹。

从现在来看,倪光南他们步子太大了,一开始就想干掉Wintel,显然目标定太高,把自己给搞崩了,毕竟华为也是用了几十年才一步步击败了思科爱立信他们。

倪光南出局后,整个1990年代,某想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个人电脑方面,随着电脑的普及,销售业绩每年都增加很多,更不考虑研发的事了。

3、国际化之路

原本岁月静好,到2000年,时代变了。

随着戴尔进入中国,国内的电脑市场和国际市场开始同步,以前国内市场小,外国厂商基本都是代理商。随着中国市场变大,外国品牌开始亲自下场了。

戴尔的玩法非常简单直接,抛弃代理,全部直营,然后就是降价。以至于一夜之间就取代了某想国内销量第一的位置。

大家还记得实现某想早期飞跃的三招么?那算是刻进了某想的DNA里,面对当时的情况,某想来了一次组合拳。

首先是抓销售,某想也开始重新直营,价格也开始调整。但是被戴尔抢去的第一宝座没有能弄回来。

然后是转型,2001年,某想开始了跨行业转型。当时某想分拆出来了两个部门,一个是某想集团,这一块还继续负责做电脑数码产品,算是主营业务;另一个是神州数码,负责整合 IT 服务业务。

与此同时,母公司某想控股,也开展新的投资业务,包括 VC、PE和 房地产。其中的房地产业务做得很成功,以至于某想被人戏称为“开发商里攒机攒的最专业的”。

虽然转型成功,但是被戴尔抢去了大量市场份额,某想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推销自己的品牌,希望用海外市场弥补损失。

不过一个品牌想建立,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客户没有那么轻易认同你,这要经历很多年的历史沉淀。

当然了,除了历史积淀以外,还有一个很快实现的方法,那就是买。外部引进,给自己品牌镀金,用钱买时间,让某想成为国际知名商标。

然后是2004年那次著名的“蛇吞象”收购,那年IBM 决定转型,放弃多年来的个人电脑业务,专注于企业级解决方案。并打算把旗下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整体打包。

于是某想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把ThinkPad收入旗下。一夜之间,某想的笔记本变成了那种四四方方扁扁的黑盒子,虽然有点其貌不扬但是当时真的是稳定高端的象征。使得某想在国内形象大涨,在用户的评判上获得了和惠普戴尔一样的待遇。加上是国产牌子,压住了戴尔一头。

另一边,某想换了牌子,以前某想的商标是“legend”,为了出海,全新的Lenovo品牌进入了全球市场。

不过抢别人碗里的饭,肯定会遇到敌手强烈抵抗。

在海外市场,戴尔的手法还是那么简单明确,直接降价,迫使某想准备的很多宣传策略全部作废。某想也跟着降价,补贴用户,以此争夺市场,依靠价格战“以本伤人”。

但没想到的是,某想补贴海外用户的钱,主要来自于某想最大的市场中国。特别是政府采购笔记本,有段时间某想的产品真的是非常拉胯,又贵又不好,被无数人吐槽。但是采购优先选国内品牌,某想自然是首选,这样让很多人不满。

在补贴最严重的时候,某想在美国的笔记本,同样配置比国内要便宜20%以上。而一些高端款式,为了打开美国市场,居然有便宜一半的事情。

效果也确实很明显,某想在海外市场打响了牌子,销量也一直增加,只是利润却很低。当时某想基本上就是成本价卖,甚至还要倒贴客服和维护费。以至于有段时间从美国代购某想笔记本非常挣钱,我认识的一个小伙伴当时月入是自己工资十几倍。

我上美国数码产品销售网站看了一下,现在某想的笔记本,和国内同款的价格差距已经不多,差价大概在10%左右,差距和戴尔国内外的情况差不多。个别打折款差得多一些但是只有几种而已。

从那时候起,有人管某想叫“美帝良心想”,说某想从中国赚钱拿去补贴美国人,可见是美国良心企业,以此表达不满。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来看,对每个品牌都有个外号。

比如惠普就叫“社会主义普”,说的就是惠普为了夺取国内市场,产品价格都偏低,很多机子国内比国外还要便宜,让买的人感受到一种社会主义的温暖。其实逻辑和某想在美国一样,就是一种补贴政策,希望以此获得用户,挤压对手生存空间。

此外surface很长时间里在中国卖的比美国便宜,以至于很多老外从中国往美国代购。

也有叫惠普“铁板熊掌普”的,意思是说惠普机器散热设计不行,很容易烫,不小心摸一下,你的手就可以享受铁板烧的待遇了。

还比如叫戴尔“人傻钱多戴”,说戴尔机子贵,是把钱都花在售后上,因为买戴尔的大多是不懂电脑的,如果瞎摆弄把机子搞坏了,用户可以有比较好的维修体验。

叫苹果“宗教信仰果”,叫外星人笔记本“买灯送电脑”。

某想价格国内外差距最离谱是2012-2017年,特别是和“社会主义普”在一起比,当时真的是一言难尽,大家想想,这个时候再标榜“民族企业”就不合适了吧,哪有民族企业打劫自己的民族补贴国外的,反噬只是迟早的。

4、手机大败局

如果说主业某想这些年还能稳得住,主要还是得益于最近十几年没有出现新对手。某想这些年最大的败笔都出在了手机上。基本上可以说是努力把错误答案填了一遍。

某想做手机非常早,2002年就开始进入市场,早期做得还算不温不火。但是某想的销售渠道比较特殊:运营商出货。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充话费送手机,移动联通他们送的手机就是某想他们几个做的。

多说一句,华为在2011年之前也是在做这个事,给运营商生产一些没啥水准的产品,后来决定开始自己搞,一点点积累到现在。不过华为前期搞了很多年路由器,对研发流程和质量体系很熟,又有大批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从路由器拉了几千人去手机,很快就干的有模有样。

某想就不一样了,它没真正意义上研发过产品,做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瞎折腾,别人干啥它干啥。看苹果出了iPhone,自己也想学,做了个乐Phone,很快凉了。当时还是功能机占主导,于是某想做多产品,高中低端都生产,一年能出几十个款式。

到了2012年,小米开始发力,当年的小米在手机市场如同炸弹,横扫中低端市场。面对这种压力,某想也有感受,也想求变,也想做智能机,最好能引进高端品牌。

这不就是想把当年收购IBM个人电脑那一幕,重新在手机市场走一遍么?只能说随着时间推移,某想连一点进步都没有。

找来找去,找到了摩托罗拉,问题是摩托跟诺基亚一样,是上一个时代的王者,在智能机时代就是个弟弟,某想的眼光也真是无语,后来买到摩托后也没赚到啥钱。

然后某想开始组建自己的手机销售网络,结果在是学习小米网络营销还是传统门店销售方式之间摇摆,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哪边都没搞明白。

越亏越多,亏了就换手机部门主管,每次换了人战略就要调整,前期投入不但打了水漂,新战略又要前期投入,狗熊掰棒子,最后手里啥都没。反观那几个做的好的厂,基本目标都很明晰,一直往前推进,到现在玩的也都不错。

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公司做手机做平板做自动驾驶做搜索,基本做啥赔啥。唯一会做的是,最擅长的是收购美国公司,然后用中国市场补贴美国。

5、崩塌

经过多年经营,某想也终于给自己找到了定位:以传统的个人电脑和服务器作为主业,多种附属经营作为副业,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努力保持领先地位,不把太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新技术新领域。

这种定位,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作为一家国内起家的企业,能够在个人电脑市场,常年做到保二争一。作为一个中国企业,这个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最大的几家中只有某想不是欧美公司。而服务器领域某想也是头部公司,某想做到这个成绩已经很好了。毕竟现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利润并不高,如果某想在创新研发上投入太多,要负担非常大的风险。

这种心态在巨型企业中很常见,IBM、通用、西门子、丰田、波音等等都有这个问题,规模大了很多难免的决策保守,不能乱打方向,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自然显得迟钝。对此可以说是“进取心不足”,也可以说是“稳扎稳打”,可以说是“躺平”,也可以说是“佛系”。

如果某想只是这个问题,社会上的各种负面信息不会这么多,以至于某想成了国内企业鄙视链的底端。口碑甚至比中国男足还差。男足还是能力不行+蠢,大家对某想认定是又蠢又坏。

某想口碑崩盘发生在2018年,但是苗子在多年之前就被埋下了,在2018年才集中爆发。

最大也最基础的问题,还是国内国外市场区别对待。前面说某想自从进入国际市场,就一直在用国内的钱补贴国外市场。这可以说是为了打开市场销路,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某想在海外的市场已经稳定,却依然在高额补贴。

既然在海外大量补贴,而且某想海外销售占了全部销售的一大半,却常年亏损。只能依靠只占小部分的国内市场补贴。这就只好对国内市场尽量压榨利润。元器件的价格都是公开的,某想要想增加利润,手法就只能是高价+偷工减料。

以至于自从2006年海外价格战激烈开始,某想在国内的产品肉眼可见的越来越价高质次。国内外同样配置的东西价格差很多,甚至同样型号款式的产品,不但价格国内贵,仔细看配置国内产品全面缩水,只有个壳子是一样的。

对于这个价格差,某想本可以大方说明是为了市场,但是杨元庆2008年曾经有过神论:“如果定价太便宜,用户可能会觉得产品不好。”

既然要利润最大化,售后维修作为数码产品成本一个重要部分,某想自然能省就省,所以也越来越差。

一旦产品出了问题,召回产品只召回国外产品,这种恶劣的事情居然发生了不止一次。结果一次在受询问时,某想的人说“因为这款产品国内比海外卖的太多,召回的话成本太高。”这种话在国内消费者听来很容易高血压。

某想却十几年如一日的不转弯,并且在稳住了国外中低端市场份额后,开始大规模冲击高端市场,以至于当时某想高端机海外售价比国内低一半!当时很多人专门从美国买某想电脑高端机卖到国内,有的干的财务自由了。

直到2018年,口碑崩盘+竞争对手出现。某想转而开始减少国内外差价,并努力更新产品线。才保住了国内市场。

可笑的是,某想在海外市场也没有能击倒对手,还把国内消费者得罪了一堆。可以说真的是一路骚操作。

从这个基础问题开始,又衍生出一个最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某想的屁股是坐在哪里的?

因为区别对待国内外市场,某想在国内外就总是两副嘴脸。面对国内市场要么傲慢要么敷衍,天天打“支持民族企业”这张牌,政府采购的时候打,推销产品的时候打,产品有问题被人抵制了打。结果某想为了海外市场,把集团总部搬到了美国和香港,管理层中一大半高管是美国人,更离谱的时候,都这个时候了,还在打民族企业的牌子,我们民族真够倒霉的。

虽然严格说某想还不能算美国企业,但是如此对待国内消费者,这种公司和民族企业实在是不搭界。

更大的问题是优待海外市场,某想就把自己按照外国的标准进行改造,在海外动不动说“全球化”,甚至把某想国内部分叫做“某想中国”,人们称北京的某想为“美国某想驻中国办事处”。

这样子刻意的取悦外国用户,某想在海外雇佣了很多外国人,这些外国人更是骚操作不断。因为文化隔阂和有人刻意为之,造成了几次严重事故:一次是2017年“918”,某想台湾使用二战日本军旗和日本武士作为宣传背景,这种明显刻意行为,某想却只是敷衍处理,甚至说“这需要美国总部决策。”

另一次是在产品销售的国家选项中把中国和台湾并列,这种做法明显是和国外企业“接轨”。至于一些可以看出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就不刻意拿出来说了。

随着国内外交流越来越密切,某想每次在海外骚操作,都迅速在国内扩散,做法也越来越让人厌恶。某想的形象也越来越差,但是某想一直想着“全球化战略”,想着在海外市场拓展。

其实我上文也分析过,你在海外和国内两套价格这事从商业角度讲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很多时候是个二选一的问题,你走了一条“国内补贴国外”的路,就别再打着“民族企业”旗号了,哪有民族企业压榨自己民族的,这样做非常招人烦。

2018年,以中兴被封杀为开始,中美贸易战爆发。在这个大背景下,某想多年以来重海外市场轻国内市场,各种双标行为的性质就变了。以前的事情被一件一件翻了出来,于是被舆论一边倒的谴责,某想的口碑彻底崩了。“民族企业”更是成了个笑话。

甚至一些原本并不严重的事情,经过传播也变得非常严重。

比如2016年里斯本5G标准投票的事情,其实5G这种关系到通信行业往后发展方向的大事,是不可能在一次会议上通过厂商投票决定。但是某想为了保持一贯的“国际化”,两次投票投两边,打算的是两边都不得罪,但是这种行为,在贸易战背景下,就是意志不坚定了。

记得那句话不,“如果不是100%的忠诚,就是100%的不忠诚”,政府可能觉得他这种行为能接受,后来任老大也跟老柳通过电话表达了理解,但是老百姓不接受啊。

更严重的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某想依然不愿意转向。想想也是没有办法,十几年来在海外市场投了那么多钱,表现了那么久的“国际化”,不惜把国内市场的口碑都败掉了。这样费力好不容易获得的市场,一旦公开表态站队,肯定是“主动招雷”。

而几十年来没有核心技术的问题,这时成了某想的死穴,所有东西都能买的时候,不过是利润率变化,在贸易战封杀下就是死路。

某想虽然早期起步早,但是在2018年,虽然看起来体量还很大,但是不过是空心的,和华为完全没法比。如果封杀,即使国家全力支持,老百姓放弃前嫌支持你,某想你有什么东西卖?1984年,某想开张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倪光南带来了汉卡,某想才有了产品。如果美国封杀,现在的某想又会手里什么都没有。

某想只能怂,不表态,不出头,不让美国看到自己。同时稍微往中国市场倾斜一点。希望贸易战赶快过去,自己得以继续过去岁月静好的日子。

所以大家叫某想“买办”。

至于某想股权的问题,主要是是否有非法侵占国有股份的问题。

某想股权变动复杂的能写本书了,但是大方向很简单,某想最早资金是中科院给的,人都是中科院分出来的,技术是倪光南从中科院带来的。也一直是中科院100%持股,然后利润分配方案是65%归中科院,35%归员工。

然后2000年在老柳的操作下,把35%的分红权变成了股份。然后2009年,中科院以29亿元把自有的29%某想控股股份出让。也就是说2009年某想的作价只有100亿。这笔账我不知道怎么算的,而那29亿怎么来怎么去的,也是一笔说的清捋不清的糊涂账。

相当于说,当初用了中科院的名声和资源,倒腾了一个公司,现在中科院占比已经很低了,当然了,我估计,如果走法律程序来看,全程也是合法的,尤其那时候都不一定有立法。

5、尾声

按照某想新的财报,去年销售额大涨达到4000亿,利润大涨达到80亿,算了一下,2%的利润率,还是“大涨”以后。总共80亿的利润,其中9.3亿给高管发了工资。

这里就有个问题,公司给高管发高薪有问题吗?

如果你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是美国公司,这个一点问题都没,因为美国企业就是这样的,甚至奥巴马都攻击过华尔街给高管发高薪,其实不止华尔街,整个美国都这样。但是某想一直在标榜民族企业嘛,冒充民族企业赚了钱,是不是就得跟这个民族的人观念保持一致?我们民族讲的就是“德要配位”,你用这个牌子赚钱,你就得有自己的担当,你做不到,那你就该骂。

深层次里讲,本质都是大家对某想满满的失望。

还是当初你把自己捧那么高,大家也认可你的地位,什么“民族品牌”,什么“行业教父”,地位和尊重都给足了,最后你却弄成这样,不断挑战本民族老百姓的底线。

或者说这个公司跟咱们现在看到的那些网红是一样的,没啥理想,只想多多赚钱,怎么赚怎么来,只是现在没有一个网红自己说自己是“民族网红”。​

对于某想,再总结一句,“给过你机会,你不中用啊”,是啊,你不中用,菜就是原罪,菜还搞出来那么多骚操作,就别怪大家骂你了。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