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著名的导演,娱乐圈最具争议的人之一的“宋大嘴”,原名宋祖德导演对娱乐圈进行了一番抨击,言简意赅的表明娱乐圈很多女明星都有被潜规则。
在言论中,宋大嘴毫不掩饰地告诉媒体:这个圈子真的特别脏,大部分女生刚出道时就被潜规则过,女生们最好不要考什么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中国的女明星已经太多了,男导演也都太花心了。
宋大嘴作为爆料人说出了这么一番内容,我们圈外人并不知晓真假,但不妨我们推断下这种情况真实发生的可能性。
北影也好北电也好,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电影学院培训机构,每年都会向影视行业输送几千名男女学生,而电影市场的范围就那么大,著名导演著名电视剧就那么几个,面对一群群的“准演员”,谁来判定用谁,不用谁呢?靠演技?靠海选?如果真的靠演技为什么这十几年来烂片这么多?
比如这样的,有没有谁相信这是靠演技出道的?
又或者演技好的人有好几个,但是选谁不选谁怎么判定?
就拿前两天刚离婚的佟丽娅陈思诚举例,《北京爱情故事》播出前,佟丽娅早就演了好几年的电视剧,却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名气,在陈思诚导演的《北京爱情故事》里直接就被选为了女主角,没有任何征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佟丽娅的演技特别好完全撑得起来这部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佟丽娅是怎么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小角色一下子蹦到女主角,并且直接嫁给当时因为拍摄过《士兵突击》而名声大振的“名导”陈思诚呢?
谁知道呢?或许就是一见钟情吧,可惜前阵子还是离婚了。
所以从侧面角度我们也能确定,即使你学历很高,即使你演技很棒,没有人捧,没有人推,照样火不了,佟丽娅经过《北京爱情故事》一下成名,之前她的演技就不好吗?而捧谁?谁去捧?凭什么捧?都是直勾勾的利益纠葛。一个身家清白的女孩子直接进入娱乐圈这个大染缸,能有几个白白净净地走出来?
我不敢说,我也不知道。
记得孙红雷接受采访的时候有说过一句话:娱乐圈没有那么复杂,其实真的很简单的,简单到只剩下名和利~
某些艺人的洗白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套路是这样的,匿名,然后以圈内人身份“爆料”一些其实早就众所周知的八卦内容,列举个几条,猛黑几个人(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干货),根据你平时对这些人的疑惑你渐渐觉得他说的应该是真的。然后他开始夹带私活,“爆料”某个常被黑的人其实很干净,然后你就被带进去了,觉得这条应该也是真的,然后对此艺人开始改观。
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变成花式洗地的新平台了。由此也可见娱乐圈有多乱,为了舆论费尽心机无孔不入。
娱乐圈做了2年经纪人的感受独白:
在做经纪人之前,已有十年在其他行业的工作经验,所以在进入影视行业时年纪不小了,但却是新人。自我认知清晰,处在食物链/金字塔的底端,离所谓的资本运作甚是遥远,手里带的基本都是新人演员,所以每天都在跑组,因为下一个组永远有希望。在从事这份工作时,既是投入的,也会时时提醒自己要保持距离,身在其中又冷眼旁观。基于这样的角度,我来写写我的观感。
1、关系
一个演员杀青了,回来之后和我吃饭,看得出来他的情绪有些低落。问他怎么了,他说在组里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最大的刺激是有一个戏烂得都扶不起的中年演员,戏份还不少,到后来有他的戏导演都不来了。不过这个戏杀青之后,人家又进了另外一个剧组,仍然是主演。
我曾和一个戏龄差不多20年的演员聊过天。我说想让新人上传统电视剧太难了,至今都没有成功。腿都跑断了,戏试了好几轮,导演也满意,都谈合同了,结果都是在什么凌晨收到微信:不好意思,资方又塞人了。这个行业仍然是在靠关系推动么?对方也很诚恳,说现在一个组里靠关系进来的演员比例也太高了。
退一步说你的戏过得去,靠关系也没事,关键这群人是不专研剧本的。他们需要用大把时间去维系这个关系,所以戏外的重点生活就是吃吃喝喝。你要是拿着剧本想和他讨论讨论,他觉得你是“可造之材”的话,就会直接把你拽到某个局,并且告诉你,要多认识几个人,多加微信。戏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会演戏有什么用?这种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知道自己戏烂,但是不妨碍他们一整年都有戏拍。
试问其他的行业没有这样的人吗?当然有,人数还不少。这不就是那群没有专业技能,啥都不懂但是会拍马屁,会吹牛会做表面功夫的人么?可气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坑被他们占住之后就没你的份了。
2、新人
我带的这些新人,都不是四大名校毕业的(中戏北电上戏中传),读书期间没拍什么作品,北漂之路,着实艰难。除了戏要好,真的没什么能和别人拼的。每次试戏时,如果遇到有中戏的演员在,我一般都是要求他们看完之后才离开。平心而论,中戏学生(特指读了四年本科的)的平均实力还是在的,毕竟一年也就招几十个人,相当于用最顶尖的资源在培养。
打个比方:我家演员走到了最后一轮,导演有话语权,资方也没有塞人,最后剩了3个演员,选哪个都一样的情况下,就不是看谁的戏好了。或者有所谓的资源互换。资方想和某公司的线上艺人合作,可以啊,那你就先用我家的年轻演员嘛;这个是中戏北电毕业的,哎呀正好是导演的师弟师妹,肯定就用了,怎么选都是我家的演员出局。
还有一种是“公平”的情况,就是看作品。片方永远问的都是“你上一部戏拍的是什么”或者“你有没有拍过类似的作品”?这样的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当我们去面试时,是不是经常会被HR问:你上一家公司怎么样?你有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那么第一部戏/第一份工作从哪里来?导演希望坐在眼前的这个演员是“成品”,公司希望自己招到的人都有经验,但是不给新人机会,怎么得到经验?为了怕自己毕业时没有作品拼不过别人,所以很多孩子选择在刚踏入表演的大门,刚进入学校时就开始去拍戏,这不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翻版吗?
一次,一个孩子对我说,在学校读的这4年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毕业后演的一年话剧学到的东西多。刚去排练话剧的第一天,一群人就直接捏碎了他的表演观。在他看来,一个不知名学校的毕业证书和话剧4年经历相比,肯定是后者更有含金量。在很多导演/资方的心里,话剧演员还是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但也有些导演不喜欢,觉得他们爱起范儿,表演很夸张。这些毕业于非名校的孩子,才是“撑”起这个行业的沉默的大多数。
不过,这是一个不愿意试错的时代,片方也不愿意给他们机会。每当他们交不起房租要找家里要钱时,家长就会说算了,去考公务员吧,要不再去读个研究生,或者当老师也可以;当他们不停跑组时,演员副导会对他们说算了,转幕后吧,要想出来太难了;当他们好不容易进组时,有些浑身负能量的老演员会对他们说,孩子,这个时代已经变了,你看,我们也不被别人尊重了,你还是别干了,根本就没希望......在这条孤独的路上,到底能坚持多久?
接着说一下年轻演员的演技问题。大家有时总爱比较,拿那些已经成名的演员20多岁的作品来比,可我觉得整个大环境已经变了,没什么可比性。大家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如果真要追问原因的话,需要年轻演员负责的部分不多。
说他们不会演戏,有多种原因。比如生活阅历不够。90后、00后生长在物质世界相对丰裕的年代,没吃过苦,一路都走得很顺,该怎么塑造角色?想从电视剧里取经,有多少前辈做了正确的示范?想从身边人取经,得看看遇到什么样的经纪人。我最气愤的就是某些手握顶尖资源的经纪人,给刚毕业的孩子传输的观念是娱乐圈嘛,不是钱就是色,你选哪个?
出入职场遇到的第一个老板和团队,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会对我们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刚毕业的孩子满怀憧憬的进入到影视行业,结果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怎么想?戏演完之后,想听听导演的意见。导演都是回答好好好,过过过。他没有时间让你再来一条,他要赶进度。古装剧里出现大量的抠图、替身等,平心而论,港台导演要先来背一背锅。港台导演有非常强的服务意识。很多投资人是不懂的,他们说了一些很外行的话,如果这时有人提出来这是违背规律,做不了的,不管最后是不是真做不了,但是话得先说,得首先让他们知道这个不对,但是没有。投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线上艺人说对不起我就只有这么点时间,投资人说不管,人家观众就是爱看啊,电视台就认啊,你导演必须得给我想办法。导演说没问题啊,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没问题的。
内地的导演“学习”能力也很强,原来还可以这样啊,受教受教。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走偏的趋势。通稿开始一味的强调这个片子拍了多久多久。拍得久不代表就拍得好。拍了一年,结果出来是这个样子,观众会更加的失望。我本人是希望自家演员去拍院线电影的。同样的时间,电视剧可以剪40-50集,电影只能剪100-120分钟。电影导演总是不停的说“再来一条”,其实也是希望新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磨自己的演技,最重要的是把心静下来。
现在的学校也没什么骨气了。当年梅婷为了去演戏,选择了从中戏退学,现在呢?我不让你去演这个戏,万一别人演,火了呢?那你不得怪我一辈子?老师们也是战战兢兢的。很多孩子从大一就拍广告,拍戏,根本就没好好上课。如果说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从社会大学/剧组学习的话,那么台词真的是没办法补的。台词课一般都是大一、大二上,遗憾的是,很多孩子都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还有毕业大戏,很多人因为在剧组拍戏错过了。当时觉得没什么,浪费时间,又学不到东西,还不如去剧组拍戏呢,等过几年,一定会后悔。
3、潜规则
一说到潜规则,首先冒出来的词就是陪睡。仿佛演员都是一路睡上去的。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很生气。让人痛心的是,这样的新闻真的会对某些演员产生影响。当你认为陪睡是条捷径,能让你获得角色时,你眼里就没有其他的路了,你也自动把其他的路都屏蔽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试探出来的。还记得有次带演员见组,一个很大的房间,近10来个人围着一个大长桌,我们就在听其他人吹牛逼。牛逼里也是有干货的。听着听着我忽然发现,一个女孩已经坐到了制片人身边。靠得很近,时不时用胸部顶一下制片人的手臂。制片人不动声色,“这桩生意”就成了。在组里也有演员主动献身的。很晚了去敲导演的门,过了几天戏份就多了之类的。还有一些串戏的角色演员副导是可以直接定人的。手里就拿着一堆小演员的“卡片”,今晚想点谁就一个电话的事儿,极大的满足了此种人的扭曲心理。
每次演员进组,我都要不厌其烦的正三观。进组是去拍戏的,不是去抱大腿的,也不是去陪睡的。那些什么嗑药的,每天都喝大酒的,离他们远点。人首先要自律,要有自我认知。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选择。演员是个相对来说比较被动的职业,但这些事情你真的有选择权。
一个剧组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每次看到“贵圈真乱”四字时,心里都会有些五味杂陈。我曾问过一个女孩为什么喜欢看八卦,她说因为平时的工作太无趣了,每天都一样。娱乐圈就不同了,每天都很精彩,每天都有新闻。如果没有的话,反倒会很失落。于是,这个行业的某一/些面被媒体无限放大之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有时想想,其实这个圈很透明,“段位”也很低。那些“高段位”的行业实在太高,普通人也摸不到,有时连基本的名词解释都听不懂。但是影视行业就不一样了,大家都能点评演技,都能写点剧/影评,都有机会成为“专家”,似乎都能在这五光十色的斑斓里“升华”无趣的人生......
4、经纪人及其他
演员是焦虑的,经纪人也一样。群众们只看到做明星的经纪人很风光,收入又高。或许每个行业都一样,只有自己去经历了才知道个中心酸。现在很多孩子在参加艺考时就已经签公司了。有个选角团队去到某个学校,让一些孩子来试戏,结果孩子们都牛逼哄哄的说你去和我的经纪人谈......
记得有次去跑组,和一个经纪人同时进了一个组。演员副导说有救了有救了,你俩赶快来给我推荐人。一问才知道是原先定下的男二号临时变卦,片酬都谈妥了,开始走合同了,忽然提出来说不能接受剃头。演员副导可生气了,知道这是借口,经多方打听,原来是去了一个大古装。有些经纪人的勇气是要佩服的,我要是接到广电总局领导打来的电话,还不吓得半死,赶紧认怂。人家腰杆很硬,说真的不能接受剃头。难道现在谈政治敏感性这样的话题,已经过时了?
演员副导问现在90后的男演员谁最火啊?我和那个经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张一山啊,《余罪》很火啊。我俩相视而笑。一分钟后,就出去打电话了。这个效率还真是高。没过一会儿又沮丧的进来了:哎,说没档期了。演员副导说他对张一山的经纪人印象很好,人很客气。又开始吐槽起经纪人:有的是死活都不接电话,微信不加,短信不回;有的是项目都没说完就直接问能给多少钱;有的是喜欢拖着你,因为手里有很多戏,需要再三比较;有的像神经病,一天一变;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没有信誉的,要签合同了,又变卦。每天的拍摄时长是合同中的例行条款,但有些经纪人特别作,时间一到,就真的会给统筹打电话说今天不拍了,再拍的话就得另外加钱。
而对于成熟的经纪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自己看不准市场了。以前来个本子,看完之后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八九不离十,到了今天,情况就变了。谁能料到《太子妃升职记》能火成那样?郑恺老老实实演了这么多年戏没火,结果在跑男放个屁,火了。翟天临在《四味毒叔》的访谈里提到《演员的诞生》就类似于在学校表演课上的片段练习,根本就不能体现出他的表演能力,不过观众却记住了他。他前面拍的那么多的作品,观众没记住。黄圣依奉献了如此尴尬之演技却丝毫不影响她接戏,该演女一还是演女一。
不管普通观众对《演员的诞生》这档节目有什么样的看法,我都希望第二季能赶快出,因为这样又会有一些戏好的演员被大众熟知。小鲜肉这一波是很快会过去,还是会变成“常态”,谁也不知道,5年后我们的影视行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而《如懿传》到今天(2018.8.14)尚未播出,这件事对很多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观众认为这部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好别播,但是站在经纪人的角度,看法自然不一样。
《如懿传》是我最不爱去的组,每次去都有很多人,要等很久,气氛很压抑,但也是我去得最多的一个组,对这个组的感情比较复杂。像我这种处在最基层的经纪人,可以说是没什么骨气的。这么说吧,baby的演技有目共睹,但如果《创业时代》的演员副导对我说有个角色还没定,带演员过来见组的话,那我肯定是屁颠屁颠飞奔过去。原因很简单,我和自家演员没有选择权,现在还轮不到你来挑。所以我真心希望那些热爱演戏,戏好的演员赶快都火起来。
说了火/红,也顺带说说那些没有红的。如果某个演员演的戏都不错,宣传给力,自己也一心想红,但就是死活红不了的话,那多数原因是自己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性格问题,待人处事的方法问题。比如,这场戏是没有女一的,但是关系带到了女一,他对导演说先等等,让女一在镜头外来搭个戏,把戏先走一遍。导演和女一都同意了。女一站在那里等了半天,没动静,问他怎么了。他说不对,他的发型有问题。发型问题解决了又说这场戏的灯光不能这样弄。和灯光师争执了半天,回过头又说台词也不对,转而和导演争论了半天,到最后终于变成了吵架。导演一生气,说先不拍这一场了,拍其他的。片场所有人都在心里哔哔。等到杀青宴时,嘴里都是说着下次再合作啊,但在心里却说的是老子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演员副导这个群体也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啥都不懂的,也有很懂戏的;有规规矩矩的,也有心理阴暗的;有爱表演但因为外形不好拍不上戏曲线救国的,也有纯粹就是为了钱去的。他们基本没什么话语权,但他们有一百种让演员上不了戏的方法。像我这种不认识导演和制片人的,只能通过他们,所以得搞好和他们的关系。有的面目可憎,有的让人感动,这也是世间百态的应有之义。不能因为遇到一个变态的就对整个行业失望,也不能因为遇到一个心肠好的就觉得处处都是阳光。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