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众常识网了解到,关于央视:请共享单车老板们注意吃相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相信这几天看热搜的人就有注意到很多地方的共享单车已经出现了涨价的现象,并且不少网友称现在单车比公交还贵,据了解央视:请共享单车老板们注意吃相,那么共享单车涨价是什么趋势,接下来大家就随大众常识网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央视:请共享单车老板们注意吃相
央视网评微信公号3月20日消息,共享单车又涨价了!日前,上海哈啰单车收费规则变为前15分钟1.5元,之后每15分钟1元,相当于1小时4.5元。这不是第一次涨价了,此前,哈啰、青桔、美团单车就从每30分钟1元调整为1.5元。大家掐指一算,这比公交还贵啊!无独有偶,不久前,一些共享充电宝也集体涨价了,1小时从1元涨到4元。
我们理解,超低价甚至免费用的价格策略,是烧钱补贴时期的特别办法,价格有回归正常区间的内在趋势,涨价也不是不可以。况且,随着基本物价水平的变化,地铁票价、的士起租价也曾经上涨过,但这不足以成为共享模式连续涨价的充足理由。
集体价格上涨的背后,虽然有资本变现和资金回笼的压力,但是把割韭菜的镰刀伸向消费者,割得太急,吃相实在有些不雅。其实,资本无序扩张下,重资产铺摊子,粗放运营带来的高损耗,才是真正的资金窟窿,才是企业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存量博弈下,企业一味通过几家垄断格局下的频频涨价来赚用户的钱,不免有些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没听到大家的吐槽吗——共享不起了!还是走路吧,环保!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基于开放、普惠、分布式特征,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带来规模效应,使得长尾用户享受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好处。但是,不少所谓共享经济模式显然是打着共享之名,干着收租的生意。
说到底,还是资本的驱动力量太强,偏离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初心。 共享经济要想走得更远,需要从商业模式的表面创新上转变到真创新上,包括智能化水平、车辆使用体验、调度精细化管理、多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以此形成企业内部的协同效应和效率最大化,让涨上去的价格对得起用户掏的钱。
单纯的价格策略不能有效解决盈亏问题,总收入主要还是依赖于用户数量多少,毕竟,出行选择那么多,用户是可以用脚投票的,共享单车、充电宝都不是那么刚需。
客观地说,共享单车为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是对出行的有益补充,但如果越来越像租车行,那共享的初心和意义又在哪里呢?
共享单车上海收费高,有的1小时6.5元
针对上海涨价,哈啰出行对中新网记者回应:近期并没有在包括上海、北京在内的地方调整价格。
哈啰出行表示,在北京等地,哈啰单车仍然为每30分钟收费1.5元。在上海,哈啰单车前15分钟收费1.5元,然后每15分钟收费1元。这样算下来,1小时4.5元。
但哈啰单车在上海的收费还不是最贵的,有上海用户给中新网记者提供的青桔单车计价规则截图显示,青桔单车前15分钟收费1.5元,然后每10分钟收费1元,这样算下来,1小时6.5元。
在上海,美团单车前15分钟收费1.5元,然后每15分钟收费0.5元。这样算下来,1小时收费3元。
不过,在北京等地,青桔单车、美团单车和哈啰单车收费一致,都是每30分钟1.5元。
这些情况要注意,否则收费
其实,相比早期每小时1元的收费,除了涨价,共享单车如今还有一些其他收费规则。如,目前共享单车在各地都规划了运营区,用户将单车骑行至运营区外,则需要交调度费,有的高达20元每次。
实际上,将共享单车骑行至运营区外,只要在一定时间(有的平台为30分钟)内骑回至运营区内,这个费用可以申请退款。
不过,有用户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特别坑,我也就将单车停在运营区外10分钟,可回去后,发现车不见了,实际是被平台拉走了,拉车速度特别快,所以只要将单车停在了白色区域(非运营区),基本就等着掏钱吧。
另外,即便在运营区内,部分共享单车还有电子围栏,将共享单车停在电子围栏外,用户将车锁关上后还会自动打开,有的用户反映没注意就走开了,多次违规遭收调度费。
以上是央视:请共享单车老板们注意吃相的全文内容,更多的热点资讯请访问大众常识网首页。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