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防火教育的问题,儿童的认知能力要比成年人薄弱,对于一些危险事物也无法正确对待不少儿童都会对家里的火源产生兴趣,而这往往会引发很多家庭火灾。儿童防火教育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儿童记住!
儿童总是喜欢一些发亮的东西,例如生活中的萤火虫,火苗或是会发光的小玩具。儿童对于火源的关注家长要理性看待,及时引导。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了儿童防火教育的家庭引导方法。
儿童防火教育要做好这几点
1、培养孩子的消防安全意识。儿童的安全意识很薄弱,家长们可以从身边找出一些孩子不能玩、容易引起火灾的东西,让孩子认识容易引起火灾的危险物品,并且这些物品一定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如果发现孩子有玩火等危险行为,要立刻制止,并及时告知孩子这种行为的危害性。
2、观看消防教育类节目、书籍等。观看时可以引导教育孩子说出火灾的危害,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火灾的巨大危害性,这样既教会了孩子们防火知识,又增进了亲子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3、教孩子辨识防火标志和消防设施标识。生活中看到一些消防安全标志,要教会孩子们辨认,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安全出口、什么是疏散通道、什么是危险物品等等,让孩子认识并清楚每一个消防标志的作用。这样在发生危险的时候,每一个消防标识都有可能成为“救命符”。
4、掌握正确的火灾自救逃生的方法。让孩子牢牢记住,如果发生火灾一定要沉着冷静科学应对,第一时间找到并通知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大人,并跟随大家一起行动逃离火场,不要单独一个人留在火场,逃到安全地方后,及时通知大人或者拨打119火警电话。
儿童防火教育要掌握这三个方法
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01博弈方法 家长和孩子练习如何从火场逃生,教孩子如何弯腰,如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被浓烟呛到。
02学习方法 家长要多给孩子读消防科普书,以故事、儿歌的形式教给孩子。对于已经读书的孩子,家长可以直接带他们去学习。
03访问方法 随着火灾事故的不断出现,全国各地消防宣传教育基地等场所逐步完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这样的地方参观,让孩子看到更多的火灾迹象,体验逃离火灾的感觉。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火?
01因为好奇 火彩的变化让学龄前儿童感到惊艳。 火的形状千变万化,只是给了孩子无尽的想象空间。 火的味道:有些孩子喜欢玩火,可能就是喜欢燃烧后的味道。 火的破坏性:作业纸燃烧后变成黑灰,一吹就飘走;燃烧后,棍子变成黑色木炭,触摸时会断裂。一次偶然的经历会引发孩子各种各样的探索。
02因为逆反心理 孩子并不是完全不知道火灾的危险,但是在5-8岁的时候,他们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当大人不让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就想玩。
03因为我喜欢模仿 大人不许孩子玩火,但他们经常把打火机放在口袋里,孩子会有疑问:“爸爸可以,为什么我不能?”在不服气的心理作用下,孩子很容易偷偷模仿。
正确的儿童防火教育有哪些步骤
1、现实生活点滴教育 从一些物品中找出孩子不能玩耍、容易引起火灾的物品,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当你找到火柴或打火机之类的东西时,让你的孩子告诉你为什么不能玩,当你是对的时候鼓励你,当你是错的时候纠正你,并确保你的孩子知道你不能玩的危险物品。
2、观看防火电视节目 看防火的电视节目,引导孩子说出火灾的危害。火不仅能烧房子和人,还能烧森林和污染空气。要提醒孩子,如果发生火灾,他心爱的玩具都会被烧掉,让他亲身体验和想象火灾的巨大危害,让孩子在大脑中形成形象。
3、收集防火标志和消防基础设施进行图案 收集防火标志图案,让孩子可以辨识,引导学生幼儿说出预防发生火灾的方法。
4、正确认识火的用途 简单描述一下用火来消除怕火孩子的心理压力。
5.记住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让孩子可以牢牢记住,发现存在着火时附近有大人现通知我们大人自己或者打119报警;着火时火头比较小,赶紧用水浇灭;火势发展较大问题无法浇灭,应该通过第一部分时间用浇湿的毛巾人员或者其他衣服捂住鼻子,从火势较小的通道逃走等。
儿童防火教育必须做好这些知识
一、给孩子教一些防火的科学知识。
要让孩子有火灾意识,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制造火灾,目前很多火灾是由于孩子玩火造成的。教育孩子发现火灾应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楚地址,起火的位置,着火的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二、让孩子远离危险的地方。
拥挤、出口不多或通道狭窄的公共场所十分危险,要减少孩子前往的机会,告诉孩子你们的房子和旅行中宾馆有多少逃生的路线,每到一个新的环境都要习惯性的检查消防出口的位置。
三、掌握正确的防火自救知识。
1、教给孩子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习正确的火场逃生方法。
2、争取时间。如果是高层建筑,应该朝向火势弱的地方去,向窗外呼救。
3、靠近地面。看到烟火停下来,弯腰趴下爬行,手捂口鼻,穿过烟火区。因为空间上方的烟的浓度比下方要大,近地处往往残留新鲜的空气。
4用湿毛巾掩口鼻。逃离时,尽可能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也可以用水打湿衣服布类等掩住口鼻。如果找不到水,可以用饮料打湿衣服代替。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生活常识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