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高考了,各大高校也纷纷为本届考生加油打气,中国最顶级的学府,也是所有考生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也是如此。
昨天,北京大学的公众号发出了一篇为考生加油打气的文章——《2020年高考考生,加油》,文章开头就是一张北京大学燕园的代表性建筑博雅塔的海报,海报上写下了两句为高考考生加油的诗词:“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来看,非常励志,意思是:今年的考生应当牢记自己年轻时许下的凌云壮志,要决心成为人间第一流的人物,选择人间第一流的大学!
可以说这两句诗表面上看非常符合北京大学中国第一流大学的身份和定位。
但是,有些朋友却不淡定了,有人觉得北京大学这要么是在讽刺今年高考生一事无成,要么是北京大学负责发文的人没文化、无知,不配北大中国第一流大学的形象。
为啥这么说,我们来看这首诗搜索的全文。
这首诗据说是清代文人吴庆坻所作的《悔余生》系列中的一篇。原文是这样的:
《题三十计小象》
清·悔余生诗·吴庆坻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也就是说在看似极为励志的“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两句后,却是非常沮丧的两句话“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于是结合北大给考生加油的海报,有人就说这是北大故意讽刺考生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毕业后依然是岁月蹉跎,名利全无。
-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吴庆坻,字子修,一字敬疆,浙江钱塘县人(今杭州市)人。
吴庆坻出生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当时中国已经风雨飘摇中,吴庆坻在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考中了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了进士。
到了1903年,任湖南学政,次年以疾归。1906年复为湖南提学使。
辛亥革命后,吴庆坻全家搬到上海,民国13年(1924年)在杭州病逝,终年77岁。他一生中留下了《辛亥殉难记》8卷,《悔余生》5卷,并主持撰修《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地方志。
他的作品在网上资料极少,以史为鉴在中华经典古籍库——>清詩纪事 ——>光绪宣統朝卷 ——> 吴庆坻 条目中终于查到了这首《题三十小像》,里面的诗词全文长这样!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幞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咦?
为何不见传说中的“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这首诗名叫《题三十小像》,也就是作者给自己三十岁时的画像上所题写的诗。
而作者吴庆坻三十岁的时候刚刚考中了举人,40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可以说正是志得意满之时,怎么会写下感觉一事无成,名利两空的“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呢?
我又单独搜索了一下这两句,却是全无资料,如果有谁知道后面这两句是哪位诗人写的烦请告知以史为鉴,我来修改一下。
-
最后再说两句
其实“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句话不论后面两句是什么,用在给人加油打气的场合并无不妥,这两句也算是很好的祝福语了。
要是有人真的要讲究说这两句诗词后面的确就是很负面,其实类似的用法很常见。
著名的名人名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才!”
大家都记得这句话,但是后面还有一句更加重要的:“通常1%的天才比99%的汗水更为重要!”
还有人经常把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作丰收的祝贺语,但是这首诗后面两句却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再比如在我国台湾故宫展出的西周文物大展,《赫赫宗周——西周历史文化与礼乐制度特展》中,展览的主题就叫“赫赫宗周”,但是“赫赫宗周”这四个字却是出自诗经,下一句是“褒姒灭之”,按这样说,赫赫宗周是不是不能形容周朝呢?
所以说,并不是说这样的诗词不能用,只要表达的祝福是真的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每个人也都不是全知全能,在评判别人浅薄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否是本专业的大拿,是否能确认对方真的错了,毕竟用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还有四个指头指着自己,与大家共勉。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生活常识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