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真的,修复征信是真的,修复征信是骗局。近年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虚假宣传和诈骗套路层出不穷。今年4月,央行印发《关于开展“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工作的通知》,要求2022年3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
随着“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工作的推进,央视网记者梳理后发现,近期全国多地接连就辖区内“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提示,要求相关机构进行整改。
以山西为例,截至5月末,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通过民众提供线索、名单排查等方式,共摸排309家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带有“征信”字样的机构,清查违法发布“征信修复”的机构12家,引导机构主动变更工商信息103家、注销21家,协同纳入经营异常名录24家,向市场监管、公安部门移送48家。
调查:“中介”处理征信逾期抽取8%服务费
央行发出提示,“征信修复”不可信,但还是有不法分子打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
6月21日下午,央视网记者以征信逾期无法贷款为由,联系到湖北一家机构,一位张姓的业务员表示,征信逾期可以处理,如果符合处理范围且逾期金额在4万元—8万元之间的,需得抽取8%的服务费。也就是说,逾期8万元需要6400元的服务费。
“我们也是正规公司,你把征信报告发给我,我们会给出专业的解决方案,并有专业的法务团队跟银行进行协商。”这位业务员说。
随后,记者又联系到几家机构,对方均表示,有此需求的客户只需提供详细的征信报告、逾期的信用卡、手机卡,以及身份证复印件,其他问题他们来解决。
金融机构:声称合法的收费征信修复都是骗局
那么,业务员口中的“正规公司”更新、撤销逾期记录,是否真的存在呢?答案是不可能。甚至连“征信修复”这个概念都是错误的,凡是声称合法的、收费的征信修复,其实都是骗局。
针对这一问题,今年3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目标到2022年6月底,各地方专项治理台账退出率力争达到100%,此后严格保持动态“清零”。
不少金融专业人士表示,做征信修复业务的公司或个人,更像是帮客户进行征信异议处理的代办机构或个人,换句话说,更像是处理征信异议、征信申诉的“中介”。其实个人如果发现信用记录存在问题,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或征信机构申请,要求更正,不需要通过第三方公司。
根据《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信息主体认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另外,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在具体承办过程中,各家银行也有着不同的防范办法。民生银行太原分行信贷管理部温峰丽说:“在开展征信异议工作中,责成专人与客户本人取得联系,沟通处理方案,在客户提供真实、充足佐证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征信异议处理。与此同时,还主动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警示教育,严防内外串通,坚决杜绝发生泄露、篡改客户信用信息的违法行为。”
山西银行授信管理部杨燕说:“山西银行利用各营业网点优势,摆放征信提示卡、播放征信宣传公益片,并通过摆放警惕‘征信修复’陷阱线索征集二维码,积极参与监督违法行为活动。”
法学专家:骗局扰乱金融秩序 需多部门协同治理
近年来,各地发生多起有关“征信修复”的诈骗或合同纠纷案件,相关部门多次提示要谨防骗局,为何消费者还能轻信“征信修复”骗局呢?
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继军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征信修复”不仅冲击征信管理的公信力,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还浪费了公共执法司法资源。非法中介编造理由、伪造材料、收钱“跑路”,这些不仅损害金融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甚至会引发法律的风险。
“将个人信息暴露给机构十分危险,不排除对方利用个人信息骗贷、虚假注册公司、申请银行卡后兜售甚至洗钱的可能。”王继军说,在征信法律法规中,没有任何有关收费处理逾期记录的规定,无论是征信异议还是征信投诉,都是免费的。收取一定费用,处理征信修复、网贷逾期的广告,都是虚假广告,非法宣传,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距离监管要求的日期还剩下不到一周时间,目前,全国多地对“征信修复”整顿情况进行提示或通报,要求相关机构限期整改并通报整改进度。
王继军说,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征信,这说明征信系统良性生态正逐步形成。“百日行动”的背后其实是对征信违规行为的“零容忍”,他建议司法、金融监管、电信等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协同治理,齐抓共管共同整治。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农业骗局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