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检测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或仪器对含有的甲醛做定量检测,刨花板、密度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胶粘剂和墙纸是空气中甲醛的主要来源,超标话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甚至造成免疫、呼吸系统和肝脏的损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室内甲醛怎么检测吧!
室内甲醛怎么检测?
1、甲醛自测盒:自测盒类似于一个ph试纸,可以通过颜色的对比来得到一个甲醛的分数。如果测试的液体呈现蓝色就是超标的迹象,应当尽快请专业公司进行检测。
2、自我体验检测: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比如全家搬入新居以后集体感冒、免疫力低下、容易头疼昏眩、精力下降容易疲惫、感觉有刺激性的气味,尤其当靠近某个家具的时候感觉到眼睛流泪等。这时候尽快做更加精密的检查,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3、动植物反应:观察动植物的反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甲醛,比如植物枯萎死亡,这正好发生在搬入新居以后。养的宠物生病、不吃食物、抵抗力低下、活力下降、总是喜欢静静呆着。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同时家人也有类似抵抗力低下的反应,基本可以确定新居是有问题的。
4、物理化学方法:检测甲醛多是使用物理化学方法,这是最精密的方法,也是第三方检测公司使用的方法,一般人是没有能力使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AHMT分光光度法、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电化学、传感器法等。
甲醛超标有什么危害?
1、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0.06~0.08毫克/立方米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
2、当甲醛超标2倍达到0.2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
3、当甲醛超标3倍达到0.3毫克/立方米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
4、当甲醛超标4倍达到0.4毫克/立方米时,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
5、当甲醛超标5倍达到0.5毫克/立方米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
6、当甲醛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30毫克/立方米时,会立即致人休克死亡。
有哪些植物能除甲醛?
1、吊兰:吊兰养殖容易,适应性强,最为传统的居室垂挂植物之一。叶片细长柔软,从叶腋中抽生出小植株,由盆沿向下垂,舒展散垂,似花朵,四季常绿。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一般房间养l~2盆吊兰,空气中有毒气体即可吸收殆尽,故吊兰又有绿色净化器之美称。
2、虎尾兰:虎尾兰叶簇生,剑叶刚直立,叶全缘,表面乳白、淡黄、深绿相间,呈横带斑纹。常见的家庭盆栽品种,耐干旱,喜阳光温暖,也耐阴,忌水涝。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
3、长春藤:长春藤是最理想的室内外垂直绿化品种,常绿藤本,枝蔓细弱而柔软,具气生根,能攀援在其他物体上。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卵形,盆栽需要量日渐增多。典型的阴性植物,能生长在全光照的环境中,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不耐寒。能分解两种有害物质,即存在于地毯、绝缘材料、胶合板中的甲醛和隐匿于壁纸中对肾脏有害的二甲苯。
4、芦荟:芦荟为多年生常绿多肉植物,茎节较短,直立,叶肥厚,多汁,披针形。喜温暖、干燥气候,耐寒能力不强,不耐荫。不仅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如杀菌、美容的功效。现已经开发出不少盆栽品种,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用于装饰居室。
5、龙舌兰:龙舌兰为多年生常绿植物,植株高大,叶色灰绿或蓝灰,叶缘有刺,花黄绿色。喜温暖、光线充足的环境,耐旱性极强。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此外还可用于酿酒,用其配制的龙舌兰酒是非常有名的。
6、扶郎花:扶郎花为菊科宿根草本,花径较大,花色丰富,四季常开。喜温暖、阳光充足和空气流通的环境,属半耐寒性花卉,喜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不仅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有不少品种更可用于切花花材。
7、菊花: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我国传统品种。茎直立或半蔓性,茎上有柔毛,多分枝。单叶互生,叶缘有锯齿,花为头状花序,着生茎顶,花形丰富,花色多样。能分解两种有害物质,即存在于地毯,绝缘材料、胶合板中的甲醛和隐匿于壁纸中对肾脏有害的二甲苯,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8、绿萝:绿萝为天南星科喜林芋属植物,属于攀藤观叶花卉。性喜温暖、潮湿环境,藤长可达数米,节间有气根,叶片会越长越大,叶互生,常绿。萝茎细软,叶片娇秀。是很好的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具有很高观赏价值,蔓茎自然下垂,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充分利用了空间,为呆板的柜面增加活泼的线条、明快的色彩。
9、秋海棠:秋海棠为多年生常绿草本花木。其花色艳丽,花形多姿,叶色妖嫩柔媚、苍翠欲滴。性喜温暖、湿润、荫蔽的环境,怕强光直射,要求排水良好的沙性土壤。不仅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花、叶、茎、根均可入药,具有清热消肿、活血散瘀、凉血止血、调经止痛等功效。
10、鸭跖草:鸭跖草属常绿植物,生长强健,茎叶光滑,茎基部分枝匍匐,上部分枝向上斜生,常在节处生根。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花深蓝色。性喜温暖、湿润、耐荫和通风环境,疏松、肥沃土壤。不仅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是良好的室内观叶植物,可布置窗台几架,也可放于阴蔽处。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农业百科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