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北京时间2020年05月25日,据大众常识网了解到,建议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一文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那么建议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建议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最新情况目前怎么样了?通过了解建议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得到以下最新热点新闻内容,目前问题是这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很多人担忧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在2020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连玉明建议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目的是怎么?如何实施呢?
一、政协委员:建议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目的是什么?
针对突然增加信息曝光后的个人信息保护,部分代表委员提出这一问题,并形成议案、提案、建议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近日,一份在京发布的《人脸识别与公共卫生调研报告》,对疫情期间公众对人脸识别的接受度进行了研究。报告显示,疫情中大规模使用的人脸识别及其增强形式,让很多受访者担忧其自身信息安全。受访的1100多人中,60.3%的受访者不知道哪些实体拥有自己的面部数据,93.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权知道,仅有33.5%认为自己的面部数据是安全的。
这一现象也受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关注。他注意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不断扩大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信息权保护缺失导致某些信息泄露的问题。
例如,缺乏根据应用场景对个人信息的分类分级保护,导致个人信息无序传播。掌握个人信息的主体多元,对这些机构主体在信息收集、使用、处理和保护方面,还缺乏规范和监管。另外,缺乏收集、使用和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基础,无法保证个人信息有效使用于合法性事由,导致类似“人肉搜索”等隐私泄露问题。从另一方面看,个人信息泄露也直接影响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对疫情防控带来负面影响。
连玉明的建议目的是保护个人信息,尤其是涉及姓名、身份、住址甚至是银行账户等信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泄露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如何实施?
连玉明提醒,《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充分考虑根据应用场景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的条款。借鉴欧盟GDPR,个人信息分为一般个人信息和特殊类型信息,后者也被称为敏感个人信息。
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电子邮箱、定位数据、在线活动等行踪信息,也应“升格”为特殊类型信息,从个人信息权高度加以法律保护。基因数据、生物数据和健康数据等本身作为特殊类型信息,更应特别保护。
三、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循序渐进
至少从2018年开始,个人信息保护就成了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透露,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个人信息的收集、应用更加广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2018年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会同中央网信办,抓紧开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研究起草工作。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稿已经形成,根据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后,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安排,争取尽早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今年两会中,我国首部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其中人格权编草案也对公民的“脸”和“声音”作出了新技术环境中的保护规定。
二审稿中新增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审稿还将“声音”纳入了人格权的保护范围,增加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也就是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恶搞换脸”;伪造他人的声音、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拼接合成虚假内容,均属于侵犯肖像权、声音权。
四、平时大家需要注意什么呢?
缴费单据信息可能被利用。缴纳水电费的单据包含姓名、地址等信息,大家应妥善处理这些单据,在丢弃之前涂抹掉个人信息,以防被他人利用。身份证复印件可能被盗用。人们参加职业考试时,身份证复印件必不可少,需要留意的是,多余复印件要收好,不然可能被别人冒用办理银行开户等业务。填写调查问卷可能泄露真实信息。街头或网络上的调查问卷,往往需要大家填写真实姓名、住址、职业等信息,无形中窃取了用户信息,因此参与问卷调查时尽量模糊个人真实信息。朋友圈晒照可能暴露行程。不少网友习惯在朋友圈晒照,不自觉中曝光了个人行程、登机牌、火车票等信息,提醒大家晒照时对图片中隐含的信息进行遮挡或打码。
手机端的信息安全很重要
专业人士告诉小朱,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然而很多人在手机中保存了大量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带来麻烦,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四点来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一是连接风险WiFi热点。不少人在出门时习惯连接公共WiFi,却忽视了虚假WiFi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风险。如果想要蹭WiFi一定要使用安全软件,对身边风险WiFi进行识别。其二是病毒APP后台窃取信息。用户有时会从手机论坛下载应用,不小心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导致信息泄露。因此,用户下载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或者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窃取隐私类等风险软件。
手机号注册易暴露社交关系。很多用户在注册各类网站账户时,都习惯使用手机号注册。这也让“有心人”通过手机号就轻松查到其社会关系、网络账户等。在防范方面,用户不仅要避免使用手机号注册,并定期修改密码,同时在手机被频繁的短信和电话骚扰时,可以借助安全软件进行拦截,免除后顾之忧。还有旧手机信息泄露。人们在淘汰手机时要使用专业的清理工具对资料进行删除。
以上是【建议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分级保护】的详细全文内容,对于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呢?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