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海是我们中国最强而有力的经济支撑,因为其它城市都做不到上海的体系,上海的金融和外贸是其它城市不能比拟的,所以国家十分重视上海的经济。
上海不是一座一般的城市。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上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风雨百年,上海的这个地位得到一再验证,并在不同时期留下不同注解。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发地。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承担着服务全国的重任。这里更是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是立志辐射全国、影响全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城市。
很多时候,上海的发展,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特殊风向标。而当中国进入新时代,上海的地位依旧重要,使命则更特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来到上海,五次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对上海提出一系列期望和要求。中央的多项新战略、新部署,亦交由上海率先试点,带头探路。
许多要求,都指向这座城市的特殊身位。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大前提:“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服务国家的战略,是这座城市的使命所在,也是一种“初心”所在。而“服务”本身,又有当下的特别语境。
上海要做的不是一般的事,走的也不是一般的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特别总结道,这30年的历程,“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是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
而在今天,这座城市所要担纲的,是一项被概括为12个字的特殊使命:“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
大变局中“站出来”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三年来到上海,连续第二年出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对上海进行考察。
此时的世界已在巨变前夜。中国用进博会昭示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所要面对的则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已经显著影响着外部发展环境;中美经贸摩擦的持续、科技领域遭遇“卡脖子”的挑战,亦已构成严峻考验。
几个月后,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让所有人更深切体会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机中何以育先机,变局中又如何开新局?这是中国致力求索的命题,更是上海需要带头破解的问题。
早在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的就提出,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四个放在”后来被上升为各项工作的“基点”,一再提醒这座城市应有的身位和使命。
服务引领,一直是上海的使命所在。从2012年开始,中央就明确期望,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要求与之一脉相承。这意味着,上海不仅要在顺境中领头,更重要的是在挑战中开路,是在“无人区”里探路。
在不少领域,上海承担着类似“国家队”的作用。这并非自负,要表达的正是一种主动站出来的担当与责任。大变局中的服务引领,也就是要“在大国深度博弈中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助力国家在严峻的外部挑战中突出重围”。
这无疑是极具紧迫感的事。在上海走一走,很容易感受到这种紧迫感——西端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试图探索一种从未有过的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经验,以打开某种过去未曾有过的发展新局面。
东面的浦东张江,全国闻名的科技创新热土,如今致力于提升创新的“策源力”。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相当规模的头部创新资源集聚于此,又从这里向外辐射,重中之重的目标就是致力帮助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
更东面的临港,则在中美经贸摩擦一波三折的外部环境中诞生出一个自贸区的“新片区”,被视作新时代上海的一张新“王牌”。这里既是特殊经济功能区,也是特殊监管区,所要做的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尝试以最前沿的开放举措,为国家赢得新的竞争。
大浪潮前“动起来”
直面竞争,历来是一座卓越城市应有的自觉。这种竞争,一方面是横向的、面向外部的,一方面也是纵向的,是向未来趋势的对标、追赶乃至引领,亦是对自身的不断超越。
上海的城市精神中有一条“追求卓越”。很多人感受得到,上海有一种被概括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气质,这种有些近乎完美主义的气质,长期以来培育了上海精致、认真、一丝不苟的做事作风。
“追求卓越”,同样意味着一种不懈的对标意识——一般意义上的“好”绝非终点,“很好”也不是终点。只要有更高的标杆在前,上海就应当去对标、去学习、去追赶甚至去超越。
2019年的那次考察,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上海应当强化的“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四大功能”,着眼于上海进一步的能级提升,也体现了更大幅度的战略考量。
根据总书记的阐释,上海要“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要“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要“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要“勇敢跳到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风浪、强筋壮骨”。
在新的发展浪潮和竞争态势前,这都是整个国家需要着力的,上海当然有责任率先探索。同时,能否做到这些,也直接关乎上海能否赶上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甚至成为一个引领者。
变局之中,“变”是常态。疫情和外部巨变,带来了多年未遇的“强冲击”“紧约束”。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离世界最近的城市之一,上海更早地感知着风雨之急,亦需要更早地作出预判、调整与回应。
2018年的秋天,习近平来沪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考察上海,向全世界推介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向全世界宣布了赋予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之需要“年年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的进博会,以及庆祝过30周年成就、正待以更高起点再出发的浦东开发开放,被概括为“1+3+1”的五张“王牌”。对照时下的全球发展态势以及未来趋势,五张“王牌”里,均有对应的改革策略。
事实上,每一张“王牌”,无论涉及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是对内的体制机制创新,最后都指向“改革”二字。
以动真格的改革破旧立新,这是大浪潮前的应有姿态。而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本身,又应当是融入这座城市血脉深处的不变气质。
同时,上海亦在努力抢占一些“风口”,寻求外部考验下的“逆势突围”。近两年蓬勃兴起的在线新经济是一个,去年起被提升至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之一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抓住风口,也就是要踏上浪潮,进而引领浪潮。
这考验着一座城市对于未来的判断与想象,也考验当下的战略眼光和行动意志,考验是否真正意识到,“每次重大危机都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都会有脱颖而出者。”
让大手笔“留下来”
当“开路先锋”,自然要努力“脱颖而出”。但对上海来说,这种脱颖而出,并非独善其身,亦不满足于局部的成果。
上海在全国历来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表现为诸多“试点”。从被点名要当“排头兵、先行者”开始,上海陆续承担了一系列国家战略性质的试点任务。从增值税改革、首创自贸试验区、建设科创中心,到推动国企改革、分类综合执法改革、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再到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再到群团改革,上海的改革“由点成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改革“试验田”。
许多先行先试的机会交给了上海,同时,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强化深度突破的重任也交给了上海。这无疑是一种信任和期待。重托面前,这座城市所要考虑的,不仅是一个宏观的站位与责任,同样有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服务大局”,这不是大词,是在具体实践中呈现的。上海一直明白一点,位居“排头”服务引领,绝非“一骑绝尘”,而恰恰要像一个“龙头”一样带动“龙身”共舞。
各项战略任务,或是要为全国探一条新路、创造一个样板,或是要帮助各地借助上海的平台、网络、通道,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参与全球价值分配,又或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构筑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平台,乃至从一个特别视角切入,诠释中国的制度优势。
这也就意味着,上海的立身行事,从出发点上要多算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以此展现高站位、大格局;从落脚点上,则不仅满足于一时一地的提升,更要着眼长周期、大范围,看能否留下更多深远的、可持续的、制度性的经验。
如今在提及许多战略任务的部署实施时,上海市委主要领导都会带上一句话——“这不是小打小闹”。即便是细到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看似简单的垃圾桶之变,背后需要的制度设计和改革配套却是系统性的,意义也是长期性的。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貌似数字化改造工程,实质则是一整套政府运行和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是从观念到制度到规范的系统迭代——只有触及这样的层次,改革才能行之有效,“两张网”也才担得起“牛鼻子”之名。
而那些更为宏大的发展战略,所要着眼的,就更是一座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牵引力、带动力,以及由其构成的核心竞争力。
人们应该记得,自贸区战略最初在上海试水时,上海就反复强调一个观念:自贸区改革,“不做盆景做苗圃”。如今改革“更上几层楼”,愈加全面、愈加系统,也愈加要强调这样的格局与胸怀。
上海素来被称作“大上海”,上海之大,终究大在“大格局”“大手笔”,大在那些可以留得下来、传得开来的东西。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