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常识网

新华社评张桂梅照片刷屏

据大众常识网了解到,关于新华社评张桂梅照片刷屏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在我国,有一些非常可爱的人一直在为教育事业努力,张桂梅是一个把教育改变女孩人生坚守到底的人,张桂梅校长所创办的华坪女高,是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为了让更多女孩子能够上学,她用了她毕生的精力去做这件事情,这几天关于张桂梅的两幅照片刷屏了,一张青春靓丽,一张苍老憔悴,新华社评价张桂梅两幅照片刷屏:岁月催人老,却不负有心人,下面就跟随大众常识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张桂梅是哪所学校的校长,张桂梅是个什么样的人。

新华社评张桂梅两幅照片刷屏:岁月催人老,却不负有心人

这两天,张桂梅的两幅照片刷屏了——一张青春靓丽,笑靥如花;一张苍老憔悴,写满艰辛。新老照片切换间,人们在感叹岁月沧桑中更加懂得了她为什么被称为燃灯校长。

芳华洒大地,丹心系家国。从17岁时跟随姐姐离开家乡黑龙江赴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到2008年创办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再到如今疾病缠身却依然坚守教学管理一线,张桂梅用爱心、智慧、坚毅点亮了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书写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岁月催人老,却不负有心人。每个人都会老去,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现实困苦和命运激流,张桂梅作出了回答。她数十载呕心沥血换来桃李芬芳,扎根乡土传道授业成为时代楷模。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这是真师者的精神印记,是社会对可敬之人真挚的褒奖。

目睹张桂梅17岁照片和64岁坐轮椅照片,人们在感慨岁月无情,人间值得之余也在深思:无论什么岗位,是否都能像她那样把实现人生价值融入社会进步的滚滚大潮,不负韶华,笑傲人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激起的回响是一笔宝贵财富。新时代教育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当有更多像张桂梅一样的优秀教师涌现。全社会尊师重教,崇德向善,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未来。

延伸阅读

1974年,张桂梅,17岁

17岁的张桂梅校长是什么样?这个也曾青春年少的姑娘,以坚韧不拔之志,倾尽所有,忍受病痛,改变着山区女孩的命运。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一睹张桂梅的青春年华。致敬燃灯者!

张桂梅17岁时从东北到云南支教,之前的采访中她回忆,自己年轻时最爱穿鲜艳的衣服、喜欢唱歌跳舞、生活的肆意又快活。而之后的40多年里,她彻底燃烧了最好的年华,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

张桂梅是哪所学校的校长

张桂梅校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学校的校长,今年63的她已经坚守贫困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迄今已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子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正因为其对教育的特殊贡献,中宣部决定,授予张桂梅校长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张桂梅校长之所以伟大,被人敬仰,就是因为她做到了很多校长老师都做不到的地方。

第一:张桂梅校长收的都是乡村基础比较差的女孩子,哪个名校校长能做到?

我们知道现在的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都是靠到处掐尖取胜的。

看看各地的名校,哪个不是?把全地区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把全地区最优秀的老师集中在一起,然后声称自己的升学率第一,自己学校是最好的。但看看张桂梅校长是怎么做的?

张校长收的学生很多都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女孩子,有的甚至是辍学在家的,她们基础普遍很差。但就是这样的学生,张校长靠自身的教育和管理,硬是把这些孩子都送进了大学。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因为她把所谓的差生都转变成了优秀的孩子,并且送进了大学。

严格来讲,她比那么多名校校长更厉害,因为名校校长也不敢像她这样收一群差生来教育。

第二:张贵梅校长是对教育有情怀和信仰的人,不为名和利,这样的校长现在还有几个?

教育是需要情怀的,更是需要信仰的。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能把全身心都倾注到教育事业中。张桂梅校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她不为名利,她身上没有响亮的称号,不是什么名师骨干,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更不是什么特级教师。她办学校,不为盈利,而是充分为孩子着想,基本实现了全免费。我们看看她的装扮,完全不像一个学校的校长,可能更像一位长期在农村操劳的农村老太太。脸色蜡黄、布满皱纹、头发花白,身上的衣服也极其朴素,可能还很廉价。

她如果为了名利,能把自己糟蹋成这个样子吗?

我们再看看其他名校的校长,哪个没有响亮的口号?哪个不光鲜亮丽?

第三:张桂梅校长全身心扑在教育上,只为了改变那些大山里女孩子的命运。这样的抱负有几个校长有?

张桂梅校长办学校,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尤其是那么多女孩子的命运。她经常说:一个女孩子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

我们都知道,农村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些女孩子,小小年纪都不上学了。但张校长为了这些孩子,宁愿长期扎根乡村,就为了她们能正常地上学。

我们看看张校长一天的工作: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屋顶,拿着她的小喇叭,督促着学生们起床做操,课间休息,一直到晚上睡觉。为了提高成绩,她也给孩子们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对学习更是抓得很紧。正是因为她的付出,孩子们才能考出那么好的成绩。

这样真正为改变孩子命运而办教育的校长,放眼全国有几个?

她创办学校并不是一帆风顺,开始也没有资源,也没有钱,完全凭着一腔热血,她说:再难,我觉得我办这个高中都是对的,就算把命搭上都是应该的。

她的付出也有了回报,在今年的高考中,全校159人参加高考,其中150人上本科线,本科率达到94.3%。这个升学率比那么多名校也不差吧!

个人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这样的校长才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教育只要不为钱,实际都可以办得很好。

张桂梅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云南丽江华坪县,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高考生正在紧张备战。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招收的主要是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求学的山区女生。

华坪女高建校12年,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2019年高考,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达到40.67%,本科上线率82.37%,排名丽江市第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创始人兼校长,63岁的张桂梅。

哪怕我自己出钱,也一定要让她读书

张桂梅是东北人,17岁那年来到云南支边,后随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喜洲是张桂梅丈夫的老家,张桂梅以为那里将会是她余生的归宿。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张桂梅黯然神伤,申请从大理调出,被调到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张桂梅很快发现,这里的教育环境和之前所在的学校相差不少。有的家长带着一大包角票交学费;有的孩子只吃饭、舍不得吃菜;有的女孩儿从课堂上消失,回家嫁人……张桂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张桂梅让村干部跟学生家里沟通,说自己出钱,一定让孩子读书。我不让这个班的孩子因为交不起书费辍学,我拼老命,一边教书一边往回找孩子。

像乞丐一样筹集经费

却被骂是骗子

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口的健康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

儿童之家和民族中学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从2002年起,张桂梅就开始四处奔走。她带着优秀教师的证件和对自己的报道,背着孤儿院最小的孩子,满大城市去筹集经费,就像乞丐一样。但人们的回应常常是:骗子。

一条破了洞的裤子

成为梦想与现实的转机

从2002年到2007年,张桂梅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外地筹款,但总共只筹措到一万元,远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金。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开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张桂梅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她开始了解张桂梅的故事。

接下来,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全国纷纷支持,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

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正式开学,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首届共招收女生100名,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因为入学分数没有门槛,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

张桂梅到山里家访时,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他们可以放心了。张桂梅回学校就把老师集中起来说:干就干,不干就辞职走人,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最少教出来二本。

绝境之下

是什么让师生们一起拼了?

这个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就有9名提出辞职。眼看学校快要办不下去,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剩下的8个人里有6名党员。

他们在学校二楼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上面。大家还没宣誓完就全哭了。

从那之后,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后休息,3分钟之内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不超过10分钟……在女高,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知识在山里人的心中究竟是什么分量?张桂梅直言,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变三代人的。

而为了改变命运,张桂梅与老师们付出的几乎是生命。有女老师做肿瘤手术,张桂梅劝其请假,她却说医生说能穿衣服我就回来,我不请假……

2011年,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69人,综合上线率达100%,张桂梅交出的成绩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从2011年起,华坪女高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从首届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排名全市第一。

只要她们过得比我好,就足够了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

6年前,因为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张桂梅停止了授课,转当后勤。她是校长,也是保安,每天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每年寒暑假,她都坚持到贫困山区做家访,把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

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在为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觉得值了。不管怎样,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

以上是新华社评张桂梅照片刷屏的全文内容,更多的热点资讯请访问大众常识网首页。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三农常识网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